4)齿宽是无限大的。
这种理论对于像滑动轴承之类的低单位负荷状态是适合的,但对于高负荷状态下的齿轮传动就不适合了。因为齿面的弹性变形和由于压力产生枯度的提高,将使油膜的厚度大大增加。1926年柯汀(Kartin)发表了考虑由于压力而产生粘度变化的润滑理论。1941年迈达尔(Meldahl)发表了考虑弹性变形的齿轮润滑理论。因为它的方法太复杂,很多数值是不能求的,随后布洛克(Blok)发表了近似的理论。格鲁宾(Grubin)于1949年同时考虑了弹性变形和粘度变化,即用弹性流体理论对油膜厚度和压力分布进行T计算。道森一希金森(Dowson-Higginson)进一步把计算数值严密化,于1960年发表了专著,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(简称EHL ), 60年代对弹性流体润滑的研究极为盛行,这是齿轮发展的必然结果。我们知道,在60年代渗碳淬火齿轮的普遍应用,使得齿轮的承载能力大大提高。随着承载能力和速度的大幅度提高,齿面的擦伤和胶合已逐渐上升为齿轮损坏的主要形式。这就迫使人们对齿轮的润滑理论和润滑剂开展了大量的研究,而且发展极为迅速。就齿轮的润滑理论来讲,必须考虑到瞬时温升,即提出非等温的弹性流体润滑理论。由于接触应力的大幅度提高,原来的所谓压力—粘度关系(即由于压力提高而粘度增加的关系),在高压下(高应力下)已失效,即提出考虑润滑油枯弹性的弹性流体润滑理论。齿面粗糙度往往大于油膜厚度,因此在研究齿轮的润滑时,必须考虑粗糙度的影响。有人把考虑粗糙度影响的弹性流体润滑,叫做部分弹性流体润滑。由于今日电子计算技术的发达,根据弹性流体润滑理论,可以精确地计算出油膜厚度和压力分布。但对现场所遇到的复杂条件,需要更好的解决方案。